欢迎访问!
首页 > 使馆信息 > 走进使馆
青青河边草 绵绵思远道---历史老照片中的中阿友谊
2018-11-25 19:52

  中国与阿富汗山水相连,两国友谊源远流长。

  公元前139年和119年,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拓丝绸之路,他本人及副使均到达过当时的大月氏国统治中心,即今天的阿富汗北部。

  公元7世纪,唐代贞观年间,高僧玄奘西行求法,往返均途径阿富汗,并在《大唐西域记》中详细记载了沿途风土人情。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阿友谊再添佳话。那些珍贵的记忆,那些生动的事迹,不仅仅回荡在丝绸古道悠远的驼铃声之中,也被定格在一张张历史老照片当中。

  2018年2月,根据中国驻阿富汗大使馆统一安排,我分社受邀协助翻拍和整理使馆内的部分老照片。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老照片时间跨度久远,内容丰富,涵盖半个多世纪以来中阿友好交往的一系列珍贵瞬间。

(老照片墙里的中阿友谊)

  我们当时深感此次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意义,即刻放下手边工作,期间多次前往使馆,一遍遍挑选,一遍遍核实,陆续翻拍了35张老照片,并整理出一份中、英文配图说明。史海钩沉,我们希望努力让每一张照片对应的文字说明尽可能准确,让每一张被翻拍的老照片体现其独有的历史情怀和人文价值。

  回忆当初,我依然对有幸参与这些工作充满感激和珍惜。记得那是一个下雨的周末,我把洗出来的照片送去使馆,看到使馆办公室主任刘连亮正冒雨跑来,我们俩人用衣服把照片赶紧裹住,深怕这些照片被淋湿。回到屋子见照片滴水未沾,两人相视一笑,刘主任这时才坐下来用纸巾一点点擦掉自己脸上的雨水。

  政治处刘金华主任为了一张照片的文字说明,一次次和分社沟通:“你们照片库里还能查到?”“上次看到这架飞机是什么年代?”“你看这张,推测应该是在夏季”。我们生怕出现信息遗漏,两个人根据图片找文字,当找到的资料相互吻合时,就像中了彩票,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印象里,大家所投入的时间、所做的努力已经远远超越了工作本身,还有对中阿两国珍贵记忆和传统友谊的深深爱护与敬意。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阿富汗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之一;

  1955年,中阿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刘少奇主席、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兼外长曾访问阿富汗,阿富汗国王查希尔、首相达乌德也曾访华;

  1965年,中国开始向阿提供经济援助,共建了纺织厂、水利工程、医院等多个项目;

  1971年,阿富汗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投了赞成票;

  1979年,中国发表政府声明强烈谴责外国对阿富汗的侵略……

(1964年11月1日,毛泽东主席会见阿富汗国王穆罕默德·查希尔·沙阿一行,刘少奇、董必武、周恩来、贺龙等中方领导人陪同。)

(1964年10月30日,刘少奇主席和夫人王光美设宴欢迎阿富汗国王穆罕默德·查希尔·沙阿和王后霍梅拉。)

(1957年1月19日,周恩来总理访问阿富汗时在喀布尔会见查希尔国王。)

(1957年10月23日,周恩来总理陪同到访的阿富汗王国首相萨达尔·穆罕默德·达乌德检阅仪仗队。)

(1966年4月8日,阿富汗国王查希尔和王后霍梅拉在喀布尔机场送别国家主席刘少奇和夫人王光美、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和夫人张茜。)

  在整理这些照片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一张张照片见证了中国长期以来对阿富汗的坚定支持和无私援助,和阿富汗人民对于自己的邻居——中国的深情厚谊。

  后来我们知道使馆将这些老照片还通过国内专业机构印制成相册,作为赠送外宾的重要礼物。不过,更重要的显然还有这些照片中所蕴含的深厚历史内涵。

(1960年8月23日,国务院副总理兼外长陈毅元帅参加阿富汗王国独立节阅兵式时,与阿富汗国王穆罕默德·查希尔亲切交谈。)

  一方面,这些照片多拍摄于和平年代。从照片中,我们看到一个不同于今天的阿富汗,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稳步发展,和平的阿富汗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气象与不凡的格局,男士们穿西装打领带,女士们的衣着清丽时髦,现代化的设施在当时处处可见,自信洋溢在照片中每一个人的脸上。当时的阿富汗甚至一度被誉为“亚洲的瑞士”。

(1966年3月15日,刘少奇主席在北京接见阿富汗妇女会会长萨利哈·法鲁克·埃蒂马迪女士。)

  实际上,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阿富汗自古便是连接东西方的交通要道,曾是世界文明的十字路口和古丝绸之路的繁忙驿站。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贵霜帝国、大食帝国、蒙古帝国、帖木儿帝国等先后在阿富汗的高山与河谷中留下人类文明的足迹。

  虽然今天的阿富汗深陷战火泥潭,但不可否认这里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决定了她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性。“阿富汗可以为促进区域合作提供平台”,阿富汗领导人表示,阿富汗将努力发展为地区互联互通的中心,成为连接东亚、中亚、西亚和南亚的桥梁。

  在阿富汗政要看来,世界需要一个和平与稳定的阿富汗,而一个和平和稳定阿富汗作为地区互联互通的“桥梁”,也必将带给亚洲地区乃至世界更多的发展机遇。

(1960年8月26日,国务院副总理兼外长陈毅元帅和阿富汗副首相兼外交大臣萨达尔·穆罕默德·纳伊姆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阿富汗王国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阿富汗首相萨达尔·穆罕默德·达乌德出席。)

(1957年1月22日,周恩来总理访问阿富汗,与阿富汗王国首相萨达尔·穆罕默德·达乌德在喀布尔萨达拉特宫签署联合公报。)

  另外一方面则是两国在各个时期,从官方到民间各个层面多元化、多渠道的广泛联系。

  中阿两国建交后,两国政府首脑进行了互访。两国政治关系的发展也推动着经济文化等其他领域的交流。

  1956年8月23日至25日,中国于阿富汗庆祝独立三十八周年之际首次派出文化艺术代表团在当地演出京剧、杂技等节目,受到热烈欢迎;

  1957年12月,中国派出水利工程考察团赴阿富汗进行参观、访问,成为两国之间经贸交往的重要事件;

  1959年9月7日,阿富汗王国副首相兼外交大臣纳伊姆亲王访华,周恩来总理与其一道前往参观密云水库,并在火车上进行了深入交流。

  1963年8月12日和1964年8月27日,中阿友好协会和阿中友好协会分别在北京和喀布尔成立,标志着中阿友谊的不断加深。

  21世纪更是见证了不曾被战火阻隔的中阿友谊。2001年,中国向阿富汗派出工作小组,参加了阿临时政府成立仪式并递交贺信;

  2002年2月,中国驻阿使馆正式复馆。同年12月,中国和阿其他五个邻国一道与阿政府签署《睦邻友好宣言》,表示尊重阿主权和领土完整,支持阿和平与重建;

  2006年,双方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2014年10月28日至31日,应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邀请,阿富汗总统加尼对华进行国事访问。中阿双方发表了《中阿关于深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中方重申支持阿富汗和平重建进程,将一如既往地向阿富汗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2016年5月,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李克强邀请,阿富汗首席执行官阿卜杜拉率团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习近平主席会见了阿卜杜拉首席执行官,李克强总理与阿卜杜拉首席执行官举行会谈。访问期间两国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联合声明》,并签署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进一步推动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可以看到,双方友谊历久弥新,不论是和平年代,或是战乱期间,从未间断。两国在各自的历史上都拥有为自由独立而不屈不挠的斗争史,越是困难的环境越能体现双方友谊的珍贵。

(1964年11月,查希尔国王访问中国期间与中方运动员代表握手。)

(1964年11月1日,阿富汗国王穆罕默德·查希尔·沙阿和霍梅拉王后在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和夫人康克清陪同下游览颐和园时,受到游园群众热烈欢迎。)

(1959年9月7日,周恩来总理陪同阿富汗王国副首相兼外交大臣萨达尔·穆罕默德·纳伊姆亲王视察密云水库,在火车上同亲王交谈,陈毅副总理兼外长陪同。)

(2001年12月30日,张敏同志率领的中国外交部赴阿富汗工作组在喀布尔中国驻阿富汗大使馆举行升国旗仪式。)

(2014年10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为阿富汗总统加尼举行欢迎仪式。)

(2016年5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来华进行正式访问的阿富汗首席执行官阿卜杜拉。)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和“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周年,我们在阿富汗正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印记。

  从坎大哈的“中国医院”到正在建设的喀布尔大学综合教学楼,从连接乌鲁木齐和喀布尔的中阿直航到连接中国内地与阿富汗海拉顿的中阿班列,从一株株盛开的水仙到一张张精美的邮票,无不体现出双方传统友谊的延伸,这份友谊历经时间的考验,仿佛金子一般生动而闪亮,让这些老照片焕发出夺目的光辉,成为两国永恒的经典记忆。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同一片蓝天下,没有人能够改变我们双方最初共同的梦想。“让我们珍惜和促进中阿友好”,中国驻阿富汗大使刘劲松近日在公开场合讲到,“中国始终与阿富汗平等相待,希望与阿深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共商共建共享基础上推进‘一带一路’,让其成果早日惠及阿富汗人民。”这代表了热爱和平发展的中阿人民的心声。

  对于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基于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中阿关系将拥有灿烂美好的明天,兴都库什山麓的美丽传说将在中阿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发扬光大,古丝绸之路将重现辉煌!

  我不知道未来人们会如何看待这些老照片,但是对于笔者,还有很多同志而言,这些老照片所承载的人文情怀与无形价值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成为我们心底的忠诚信念和坚守阿富汗的无悔誓言。

  让我们再次向这些珍贵老照片中的人物、拍摄这些老照片的同事、为中阿友谊做出贡献人们致以崇高敬意!

  文:新华社喀布尔分社供稿

推荐给朋友:   
全文打印       打印文字稿